第14页_虎魂
阿达小说网 > 虎魂 > 第14页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4页

  翠儿妊娠反应得厉害,吃啥吐啥,严重时喝凉水都吐,不得已才同意王家接走了王宝林。她心里念想宝林,饭又吃不好,人瘦得脱像,失去了往日皓齿明目的神采。而王宝林被抱回家,没日没夜地哭闹。没法子,王家求人写了几张红纸条,去各处张贴:

  天惶惶,

  地惶惶,

  我家有个吵夜郎,

  过路君子念三遍,

  一觉睡到大天亮。

  男人忙,无暇照顾翠儿。翠儿浑身软软的,简直连爬的力气都没有了。她牵着赵玫瑰,坐在自家的门槛上对着野外发呆。

  河滩地上,灌木和蒿草密不透风,走近了才发现,看似平缓的草甸子上新草夹着枯草,紧密交织,厚实得钻不进去人。开垦前要放火烧荒。烧荒可不是儿戏,必须联合行动。赵东家亲历亲为,事先叫人在四周打出防火通道,险段设人看护,不然大火一起就不知道烧到哪里去了。熊熊烈火映红天幕,滚滚浓烟席卷河滩,燃烧数日才能熄灭。大地裸露出黝黑的胸膛,空气中散发着焦煳的气息。惊恐的鸟儿发现,天堂正在消失,好在河边松软的水草和柳树丛还在,它们还能够婉转鸣唱。

  第三章

  赵东家说:“你们好生干吧,秋后顿顿都吃干饭,懒鬼笨蛋才去喝稀粥呢。”

  镢头和筒子锹③奋力挥舞,翻起油黑油黑的泥浪,越来越开阔的耕地袒露在蓝天白云之下。靠着牲畜的牵引,勒刀子④划开厚厚的草甸子,两条深痕笔直地伸向远方,仿佛在给绿野画上横格。肥沃的腐质土切开以后,再用筒子锹掀端起大块大块的草泥,翻扣在另一侧。如是,田野上出现了厚大的方垄平台,凸凹相间且整齐划一。这种方垄很宽很阔,相当于正

  常的三四条垄台。节气正好,女人屁颠颠地跟在男人后面,踏着宽大的方垄,向细沟里播种大豆、高粱种子,扭着不甚灵便的小脚,一趟盖上泥土,然后再踩上一脚。

  赵东家说:“坡岗地也不赖,是种糜子、谷子的好地方哇。”

  坡地上生长着楸树、椴树,松树,还有柞树和白桦,蓊蓊郁郁的。缓坡地带是榛子棵、野葡萄和各类灌木组成的阔叶丛林。浓烟滚滚,烈焰腾空,獐狍野鹿四散逃命,野鸡、沙斑鸡和叫不上名字的鸟儿扑棱楞地飞走,蚂蚱被惊得一群一群地飞起来,像褐绿的雨点,冰凉地溅在脸上手臂上。歇息的时候,人们就去逮哈什蚂,一种黑背红肚皮的林蛙,用苕条穿成一大串儿,烧着吃煮着吃,色香味俱美。开荒占草的人们获得了大自然丰厚的馈赠,后来常用“棒打獐子瓢舀鱼,野鸡飞到饭锅里”来回味那份神奇。

  青纱帐遮天蔽日,不知趣的蠓虫围过来嗡嗡不休,远远听见有人瞎哼乱唱,隐约还有女人和狗的声音。黑钙土洋溢着怀孕的声音,无论走到哪儿,都听得到泥土的心跳,高粱棵和大豆秧激动得发抖,浓绿的叶片上滚动着欣喜的泪珠。雨后的夜晚,坐在田间地头,会听见高粱苞米嘎巴嘎巴的拔节声。赵东家喜在心头,慨叹:“插根筷子也发芽啊!”

  穿过茂盛的青纱帐,柳津河是一条刚刚告别小溪的河流,牟先生说这是东辽河的上流,没准还是个源头呢。牟先生言词肯定:“反正流到大辽河里去!一直流到渤海里去!”

  赵前感觉老婆身上也有条河流,那是他生命里另一种源头。翠儿的肚子如膏腴流油的黑土地,一天天地膨胀。赵前一遍遍抚摩光洁的胴体,仿佛行走在垄台之上。他是勤奋的,在黑土地和白肚皮之间耕耘,他信心十足,满怀期待。翠儿枕着丈夫的心跳,倾听那稳健的呼吸,惟如此才能安然而眠。而男人却辗转反侧,难以入睡,像熊熊的篝火,兴奋着跳动着,即使长夜也不能使之冷却。作为南沟十方土地的主人,作为西沟、岔路口十几垧散地的拥有者,他赵东家需要也必须沉思谋划。

  男人风风火火,翠儿担心他的身体,就说:心急吃不得热豆腐,急啥?本来是好心好意,但丈夫听了不舒服,冷下脸来说:“屁话!不急行吗?俺做梦都在盼啊,巴望着荒草甸子快点变成熟地。居家过日子,要是没个盼头,还混个啥劲儿?”赵前霸气与日俱增,对待翠儿有些粗鲁,一不顺心就训斥说:“你娘们家的,瞎操哪门子心啊?”闺女赵玫瑰见了胆战心惊,躲得远远的不敢近前,从不敢在他面前哭闹。

  大黄狗老死了,它的主人也日见衰老,老金常坐在门前的石墩上出神。赵前清楚,岳父是在思念儿子啊。吃饭时,女人和孩子是不能上桌的,要等到男人吃完以后才可动筷,这是雷打不动的规矩。赵前不再吸蛤蟆头旱烟了,怡然自得地叼起了水烟袋。每餐,客客气气地给岳父斟上烫好的烧酒,而后默然对酌。老金一如既往地眯缝着眼睛,伴随着的是一阵阵剧烈的咳嗽。岳父病得不轻,隔段时间,赵前就去大疙瘩抓药。他从不去寿生堂,不喜欢张先生的高傲,他只去德合隆,一来二去的,就和戴先生熟络起来。

  中药慢火煎熬,屋里屋外都是苦涩的草药味道。岳母不糊涂,对女儿女婿说:“老头子要完了。”

  关里家还是没有动静,赵前摆不脱那份牵挂,惦记给哥嫂捎去的那封信。他第一次写家信,也是唯一的一次,摊开纸却不知如何下笔,写了个开头就止住了。他去找牟先生,说:“别之乎者也的,写出俺的心里话就行。”牟先生洋洋洒洒写了许多,小心翼翼地吹干墨迹,套了封皮。赵前赞叹:“还得是读书人哩。”信里面描述了七八年来的情况,强调日子过得挺好,有房子有地,希望哥嫂来安顿生活,还特意写明他家住老虎窝的南沟。总之,殷殷之情甚切,许多年以后,牟先生的读信声依然在耳。可是直到上冻了,仍不见哥嫂的回信。面对着场院里的大豆高粱,赵前笑不起来,打短工的伙计们暗自嘀咕:“东家这是咋的了?”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adtxt.cc。阿达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adtxt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